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游泳的鱼9006的博客

教书如做人,宁静而致远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我的课堂我做主  

2013-09-17 10:54:47|  分类: 教育随笔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     早晨,第一节课,赶到八班教室门口,教室微闹。有了昨天的前车之鉴,我不想再批评大家,我站在教室门口等候大家安静下来。孩子们安静了,我走进了教室。我对大家说:“今天大伙儿精神好吗?如果大家觉得状态好,我们就开始上新课。”孩子们调整了坐姿,背打直了,精神也都提起来了。
       围绕着昨天的一元二次方程,我提了两个问题:1、什么叫一元二次方程?2、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?接着我请大家回想,过去我们为什么学习方程?孩子们告诉我“利用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解。”我再次问大家,学过哪些方程?“一元一次方程、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。”我把它们围绕一元一次方程板书出来,我问大家:“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?”然后顺势引导梳理二元一次方程通过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,分式方程则是通过去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。接着我提醒大家思考:“我们的一元二次方程就字面上看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?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?”下面有孩子不确定的声音:“次数不同,通过改变次数。”很好,我抓住了这“星星之火”,做了一个向下的手势,问大家:“什么次?”下面有声音猜想:“降次”。我鼓励大家:“大声点”,声音大了起来:“降次”,“再大声点”,“降次”“很好,一元二次方程正是通过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”。接着再次引发大家思考:“怎么降次?”或许有学生预习前置,也许她灵机一现,张杰说:“可以通过开方降次”,我追问:“为什么?”张杰说:“2次可以看成平方,而我们前面才讲完二次根式,化简根号的过程就是开方啊”。“张杰的回答完全正确,我们可以用开平方来达到降次的目的。这也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个方法——直接开平方法。”我一边赞赏张杰,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了“直接开平方法”这几个字。
       “孩子们,其实我们的学习就是记忆和想象的过程,第一我们要善于记忆,科学家说一个人记忆最深刻的东西往往与自己相关,其次是因为记忆的东西前后脉络清晰。善于想象,就要把新的知识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前后衔接起来,如果记忆的背景再通过想象能添加一点趣味性的东西进来,让自己好奇,我们也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。”
       接着,我便布置预习任务,预习教材18页例1,我围着教室走了一圈,大家都拿着笔在书空白处演算。学习其实首先是一个模仿阶段,然后是熟练阶段,接着可以上升为创新阶段。
       我在黑板上即兴写了两个题,要求大家试着练习一下。(1)x^2=4;(2)x^2-1=0。我请杨婧和黄鑫上黑板板演并讲解。二人更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才阐述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过程,比较规范。随后我作总结:“形如这类利用平方根的定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,就叫直接开平方法。”我让大家观看解题过程,等号的左边降次,右边开平方根,强调开平方根的个数。接着,拿出了一个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和底数为一次二项式的一元二次方程。这一次,难度要大一点。特别是底数是多项式的一元二次方程。由于第一次大家都不确定,上去的孩子都是对数学不自信的孩子,她们有的直接把底数变成x,有的平方和拆成平方差,最后简帮勇做对了这道题。我把这几种对同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,在强调多项式作为一个底数整体降次,右边开平方根,孩子们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。随即,黑板上这几道方程,我让孩子分析题与题之间有哪些不同,有孩子找到了“系数不为1”,也有孩子看见了“底数作为一个整体”,我也让大家思考,“它们最终都用的是直接开平方法,怎么开?”最后,我提议,大家动手试一试,把这三种题型结合一下,或是自己创新一道一元二次方程,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直接开平方法去解题。
       让孩子自主出题的环节让我着实惊喜了好久,在八班三个组拿出的都不是完全平方的形式,而是需要大家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去配成平方的形式,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我们后面所学的配方法;在九班,除了有配方法的题型出现,还有结合上一堂课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,已知方程的一个根,求系数和另一个根;另外还有一个孩子给出了一个几何的应用题,恰恰是我们后面要涉及到的环形面积问题。我心里那个高兴简直是无法用语言形容,放手给孩子,大家的参与出题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,同时我们去审视孩子们作品时,就是学会了一种换位思考,学会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……
       今天的课堂也让九班的邱洪“闪亮”了很久,这个一看上去就有点像“憨豆先生”样的喜剧孩子,课堂上老是动个不停,影响别人。我一直都是在暗中观察他,发现这孩子是个动觉型的学习者,思维很好,只是影响别人这点我单独给他提了出来。我告诉大家:“每个人引以为傲地东西过了有可能会误了自己,同时让自己头疼的短处也可能是让别人羡慕不可多得的优势。关键是怎么用,用在什么地方。”邱洪多动可能是很多老师眼中钉,可他是我的数学宝贝,他动出了出彩的智慧。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那句话,“垃圾之所以是垃圾,那是因为它们放错了地方”,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宝贝,教育,帮助孩子发掘他的优势,还要把他引到让他闪光的地方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5)| 评论(1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