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世界里,教育的最佳状态“无为而不为”。遇见问题,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,就是上乘的教育。然而,我们怎样来促使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?是否自我教育就要求学生一定对自己要展开严厉的自我批评?换句话说,如果一件事若不能让学生产生羞愧心,那教育就达不成效果。要让教育有效,就要让学生有羞耻感,要有羞耻感,就必须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严厉的教育和惩罚。
校长针对部分班级存在的问题会说:“学生的问题是班级管理的问题,班级管理的问题是班主任的问题,班主任的问题是班主任教育不力的问题。”言下之意,班主任只要用强力手腕加大班级管理力度,就能扭转班级管理局面。我不否认,班主任一旦重视,严加管教会让班级出现的纪律、常规等问题有所好转;可是这种高压管制的效果能达到多久,又能走得了多远?教育要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有力?如果这个有力需要能看见和外显,它又应该以什么方式出现?
俗话说:“民以食为天”,我们在选择最基本的民生大计——吃的时候,是如何选择的?是看食品外包装的诱惑绚丽,还是看什么?随着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,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人们对吃就会越来越讲究。很多家庭都非常重视身体健康,都积极关注养身学,关注食品的营养到底有多高?食品背后的各种各样的营养在我们买商品是能看见吗?可见,我们看到的仅仅只是我们眼中想要看到的东西,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更多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感悟。当然表面也不能太不中看,我想就一个虽然很有营养,但看上去非常“破损”的食品,也不会有多少人有强烈的食欲。
教育的效率也是如此。表面俗不可耐的教育是让人觉得遗憾的,同样教育的效率更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营养,并且营养也不是三天两头就可以补起来的。即我们渴望教育的立竿见影,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到教育的长期效果。在渴望立竿见影的成果上,我们要尊重人之所以是人的生长规律。教育,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立竿见影而废了百年育人的长远目标,也不能让眼前的急功近利废了学生一生的快乐和幸福。一句话,教育需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。
要走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我们需要培育孩子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。可是,这不是和让教育有效率必须让学生产生羞愧心矛盾吗?尼尔森说:“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,认定若要孩子做得更好,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。”但现实确实是如此,多数人以为,孩子需要进步, 就要让孩子看见他糟糕的地方,也只有孩子发现了他的不足,才能在此基础上改正取得进步。我不否认,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能挽救一批孩子,但更让我们不能接受的是,教育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费心费神,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,甚至还会造成紧张冲突的师生关系。
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说:“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,是他的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。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、看法、情感和行为,部分是被这个人‘教会’的”。所谓客体关系,指我们心理内化的“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”,“我”是主体,而重要亲人是客体。一般而言,最重要的客体是父母,通常客体关系指的是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。与父母关系的好坏,决定着孩子长大以后与其他人的交往方式。孩子在6岁之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被孩子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,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,也会成为孩子情商的基础。如果家庭关系很健康,父母懂得尊重孩子,鼓励孩子,不对孩子进行冷嘲热讽甚至棍棒教育,那么孩子长大后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,他都会有很强的的生命力,会屡屡突破各种困境,取得人生的成功。
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,教育分为三等。三等的教育,是无论你做什么,他们都批评你;二等的教育是无论你做什么,他们都忽视你;一等的教育无论你做什么,他们都鼓励你。所以,做父母也好,教师也罢。不要总想着“教育”孩子,总想着“黄金条子出好人”。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或师生关系远胜过教给孩子知识的技能。爱孩子,一定要让孩子看得见。把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用糖衣包裹起来,别让严厉苛刻摧毁了孩子脆弱的心。让我们用正面鼓励去替代惩罚和忽视,把积极向上的种子种植到孩子的心灵里面,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路生根、发芽、开花……
评论